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日前宣布,该校研究团队近日发现了一种血液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这有助设计创新治疗策略,降低发病风险和改善患者病况。
科大研究团队介绍,早前有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的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无法有效清除有害的淀粉样蛋白斑,导致神经细胞功能失调,引起记忆丧失和认知障碍。
近日,由科大晨兴生命科学教授兼香港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主任叶玉如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发现,随着年龄增长,血液和大脑中的可溶性ST2蛋白含量增加,会扰乱细胞因子白介素33的功效,降低小胶质细胞清除淀粉样蛋白斑的能力,导致淀粉样蛋白斑累积。
综合而言,团队的发现揭示降低可溶性ST2蛋白水平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种方法,有助研发创新治疗策略。
叶玉如说,这次研究进一步提高了科学家对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的理解,并为新药开发提供了重要靶点。团队下一步将开发针对可溶性ST2蛋白的临床干预措施,评估其在预防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方面的可行性。
该研究成果近日在《自然—衰老》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