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君县西村石堡剪纸文化小院里,一把剪刀,顺着铅笔描下的线条,顺畅中又有小心翼翼,带着十足婉转的心思,别出心裁,把心中所想跃然红纸之上。作品完成后,红色纸屑轻轻地抖落,每一个纹路百转千回的转折,让花鸟虫鱼、瓜果飞禽、民间故事、历史人物、戏剧脸谱等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就是宜君剪纸。
乡土民俗滋养长大,无奈为了生活四处奔波
“这片柳叶应该再飘扬一些,人物的眼神应该是看向左边,画面整体可以再丰富一点……”当记者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冯栓的小院时,他正在给小孙女讲解剪纸的窍门,“我从小看奶奶她们剪纸,就非常好奇,慢慢的就越来越喜欢,但后来因生活所迫就中断了。”赵冯栓说,他高中毕业后,再没复读,由于父母盼孙心切,毕业不久就结婚、生子,为了生活他学过裁缝,给人做过衣服。
(资料图)
八十年代时兴新式家具,大立柜、高低柜、梳妆台、床头柜是结婚的必备品,因此他又学油漆,做油漆工。油漆家具,门窗,还有寿材,东奔西跑受了不少的苦。“没几年孩子大了,花费越来越多,油漆工也慢慢赚不到钱了,我就去黄陵开了个小吃店。”那时候又添了小女儿,他们夫妻两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和面,打烧饼,做胡辣汤,送孩子上学,尽管忙碌,但心里喜滋滋的,乐呵呵的。
“剪纸就是细心、耐心”重拾儿时爱好获得国家级奖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慢慢地,孩子一个个都长大了,陆续上了大学,结婚生子,都有了自己的家庭,赵冯栓觉得自己也年龄大了就回到家乡。但他勤快习惯了,总想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就想起了小时候的兴趣爱好重新拿起了剪刀。“2017年在县文化馆组织的扶贫下乡活动中,我有幸参加了农民剪纸活动,作品受到了很大的欢迎,这下我就更有信心,感觉自己好像有了用武之地。”赵冯栓告诉记者,从此他每天起早贪黑,画呀,刻呀,剪呀,忙的不亦乐乎,夜以继日地投入,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廉值千金》荣获全国第二届“中华杯”民俗文化艺术作品金奖,还有部分作品在省市获得一、二等奖。
“这个剪纸其实也没有很难的技巧,最重要的就是细心、耐心以及深厚的绘画功底。”说起剪纸的技巧,赵冯栓打开了话匣子,剪纸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剪线条,总共有五种方法,剪直线、剪锯齿、剪曲线、波浪形和抠剪,“只要掌握了这些加上细心和耐心就学习的特别快,我的好多学员以前都是零基础,现在剪一些花鸟虫鱼和人物风景都不在话下。”赵冯栓说。“以前不了解剪纸,就想着它只是剪剪窗花。自从文化小院办起来后,我才发现,在这里不只是窗花,啥都能剪出来,我还准备拜个师父,这里剪纸比到处串门子好得多。”同村爱好者刘女士告诉记者。
据了解,近年来赵冯栓的剪纸艺术在宜君县举办的“党建领航促发展 助力脱贫奔小康”主题剪纸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2018年3月在县文化馆、县民间艺术家协会举办的群众免费培训结业获二等奖;2018年10月荣获全国第二届“中华杯”民俗文化艺术作品邀请展金奖;同时获2018“盛泉杯”大美荣城全国剪纸艺术展优秀剪纸艺术作品奖;2018年12月参加晋江市“爱国情 双拥杯”全国剪纸艺术作品征集评选活动,获“双拥之星”奖等荣誉,每年教授结业学员已有近百人。
“我现在还做直播”紧跟时代步伐致力文化传承
“剪纸就是一门艺术,它是我们老祖宗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它包含了丰富的艺术气息,不应该消亡。”赵冯栓说,所以2018年他在自家院子创建了工作室,占地面积500平方米,设有非遗产品陈列室、培训室、展览室等。
主要以展示、保护、传承、培训为主。“必须要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才能把宜君农民画、剪纸发扬下去,才能推陈出新,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赵冯栓明白,从上一代人身上扛过大旗,就意味着肩负培养下一代人、对外推广的职责与使命。“同时我紧跟时代潮流,通过网络直播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剪纸艺术,现在还行有不少粉丝,有好多网友都询问想要过来学习。非遗是祖辈留下来的文化资源,我们既要静态保护,更要活态传承、不断创新,赋予时代内涵,才能让它真正又‘活’又‘火’,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采访最后赵冯栓告诉记者。
华商报记者 袁小锋 编辑 张志斌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