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为了改变家乡积贫积弱的面貌,在外打拼多年的他,2010年毅然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响应号召、回乡创业,带领周边乡亲发展特色产业。现在家庭农场不但有了稳定的收入,还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了富。
案例介绍:
大荔县新禧种植家庭农场成立于2014年10月24日,坐落于八百里秦川东部开阔地带的一座千年古镇,三秦名镇,羌白镇。西连渭北浩壤,南依水草丰盛的沙苑之地,北濒洛河相望铁镰山脉。处在关中平原黄河,渭河,洛河三角洲上的绝有风水宝地。
返乡创业,一路艰辛,矢志不渝做普通农民
2010年春节,在外闯荡多年的张全喜回家过年,看到周围有人栽植冬枣,加之家乡地处沙窝窝地带的边缘,土质、水质和气候等自然资源好,昼夜温差大,种植的冬枣皮薄、果肉细、甜脆,很受南方人的青睐,多年在外打拼的他凭直觉发现了种植冬枣商机以及发展的潜力和远景。他决心再不离开家乡,回家自主创业,发展冬枣产业。第一年他一次性承包了村上10亩闲置的土地,前后共投入40余万元,建起了钢架温室大棚。不幸的是,2012年,大荔县刮起了30多年不遇的一场大风,阵风达到11级,将其中5亩地的温室大棚刮坏,20万元投资打了水漂。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他坚定自信,把剩余的5亩地进行精心细致的管理,得到了可喜的收获。2017年,农场正处于起步加速阶段,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雪,一个晚上压塌了七栋钢架棚和八十五亩冷棚,损失更是达到了190万元左右。灾难带来了惨重的损失,这对于任何一个刚刚开始创业的人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凭着多年养成的韧劲和毅力,张全喜硬是坚持着,多方贷款筹集资金,从新建棚,坚持自己的信念。他虚心学习,多方请教,对剩余的温棚冬枣悉心照料,精细科学管理。并且,对前来学习的枣农把自己的失败、教训及心得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们,希望他们少走一些弯路。他说,既然做了农民,就尽到一个农民的职责,把地管好,种好,相对自己孩子一样照顾好。虽然“天有不测风云”,但咱绝不能因为有一点自然灾害就轻言放弃。
虚心学习,科学种植,扎扎实实做职业农民
张全喜的成功起步,得益于他科学的理念、虚心的态度和严格的要求。他认为,农民要想富裕,农业要想壮大,必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专,人专我强,人强我优”。
一直以来,他都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对于冬枣的生产经营,他始终立足于一个“早”字,始终围绕“早”字做文章,一开始起步就是温室大棚,到后来大规模的发展钢架大棚,面积更是达到了300多亩。有了先进的理念,他更是注重用科学的技术来经营冬枣。在起步之初,他就去山东、山西及周边考察学习,到杨凌找红枣方面的专家教授去讨教,跟大荔红枣局的专家老师去请教,跟周边的土专家和枣农去讨论。另外,他还参加了“大荔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多次聆听了省、市、县各级专家关于农村、农业、农民的专题讲座,以及脱产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加专题学习。同时,2020年8月至11月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参加了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并获结业证书;2021年元月,通过真学实学,考取了陕西省农业农村厅认定的“新型高级职业农民证书”,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理解和执行国家政策的水平,开拓了视野,提升了能力,扩展了思路,为发展壮大冬枣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冬枣的产量和品质,张全喜除了加强日常生产的科学管理外,更加注重了科学种植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全部采取巧施农家肥和有机肥的生产方法提高土壤的有机质,从而提高果品的品质。二是以纯生物制剂及无残留农药为主治理病虫害,并请农业部认定的第三方农产品检测机构鉴定冬枣的农残检测,确保符合国家标准;三是主动去请有国家资质的检测机构来测验土壤、水质,在致力于果品丰产的同时,全面向有机冬枣发展,确保合格优质的产品上市销售,以优质冬枣赢得市场的认可度、美誉度及影响力,打造出“新禧冬枣”的靓丽品牌。他说,航天科学家研究的是如何能飞得更高、更远,航海的科学家研究的是如何能钻得更深、探得更广,农民么,就是要研究如何让农产品更高产、更有机、更有质量。能种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才是真正的农民!
扩张规模,延伸链条,高点定位做新型农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张全喜的“活水”是就是做一个新型农民——既要有优质产品,还要有相当规模,更要有广阔的市场,他锚定“做优做大做强冬枣产业”这一目标,迎着困难上,顶着压力干,展现了开拓创新的新姿态。
他多方筹集资金,从10亩地做起,先后承包流转土地300余亩,建起了温室大棚20亩,双模大棚20亩,春棚265亩。并于2014年成立了“大荔县新禧种植家庭农场”,并在县工商局为自己的产品注册了“新禧”牌商标,不仅让冬枣的生产科学化、规范化,而且让冬枣产品品牌化。有了产品,更需要市场,“卖出去才是硬道理”。为此,张全喜不放过任意一次县上组织的农产品推介会,不放过任意一次省内外召开的农产品博览会,不放过任意一次与果品市场、品牌超市、网络平台乃至国外农产品销售大咖的接触机会。一方面,他主动走出去,一个城市一个城市过,一个市场一个市场跑,多方接触大公司、大超市,另一方面,积极参加由县政府组织的在全国各地召开的特色农产品推介会,展示“新禧农场”生产的“新禧牌”冬枣,不厌其烦的介绍其产品的特点、优点与卖点。几经努力,张全喜先后与北京、杭州、广州果品批发市场确立了合作关系,与深圳的“鑫荣懋”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供销合同;与杭州“鲜丰”果业公司签订了供销合同。与“沃尔玛”等三家大型商超实现了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的农超对接;与“伊藤洋华堂”“麦德龙”签订了产地直采合同;并与“天猫”和“京东”等线上平台签订了供货合同!这样,不仅把自己农场的冬枣销售一空,而且把周边枣农的产品也源源不断地发往全国的各销售网点。2020年,为更进一步提高产品品质,保证产品质量,始终站在产业发展最前沿,张全喜又斥资180万元,引进了一组光电智能标准化冬枣分拣生产线,采取全程自动化和电脑光电智能分拣,实现了冬枣的“颜值”“形状”“大小”“级别”“重量”等重要指标的智能化测定,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分拣质量,还让冬枣的品质泾渭分明,给产品的美誉度、品牌的认可度和企业的信誉度提供了保障。2014年11月,张全喜作为陕西省唯一被邀请的农民场长,应邀请参加了国家农业部在大荔县召开的“国家冬枣标准”制定的会议,这不仅充分反映了“新禧农场”的实力,也是“新禧冬枣”品牌被肯定和认可的一种最高方式。
示范引导,结对扶贫,持之以恒做担当农民
张全喜是一个善良的人,吃过苦、遭过罪,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他期盼着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增收,在泥土里耕耘梦想,在沃野里书写情怀。
“钢架大棚种冬枣”,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5亩被春寒大风刮跑、剩余的5亩在他的精心照料下最终获得高效而引起周边枣农学习的时候,他毫无保留的把钢架大棚的优越性和建设钢架棚应注意的事项以及钢架大棚冬枣种植的关键技术等等全部传授给大家;建设冬枣大棚要有大量投入,对于农民来讲,资金成了瓶颈。张全喜又联系农村信用合作社,通过自己担保协调给农民贷款建冬枣大棚,共建大棚1600亩,甚至,在个别贫困户没能力建大棚时,张全喜自己掏腰包去帮有困难的群众建冬枣大棚,仅此一项,张全喜就拿出资金达100余万元。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他的“新禧农场”用工量也随之增加,农场在周边村招聘长聘工有数十人,季节工多时有一百余人,一个月最多时仅工资一项就达40万元左右;2016年8月,他又以“新禧农场”为依托,围绕冬枣的种植、管理、销售,成立了“大荔县新禧冬枣专业合作社”,吸引带动周边620多户农民的上万亩冬枣加入到合作社。为了确保合作社健康发展,让跟着他的农民群众一块富裕起来,他在合作社提出了“五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即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防治、统一指导、统一采摘销售,实施标准化管理来做大做强冬枣产业,增加农户收入,谋求全体社员共同利益。在国家扶贫政策出台以后,张全喜更是跑在最前列的人。作为农民企业家,他针对周边贫困户的实际情况,不断拓展新的帮扶模式,按照群众自愿、产业带动、各方施策、共同脱贫的原则,通过土地流转、订单收购、吸收就业等方式,把本合作社及周边93名贫困人员组织起来,帮助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现流转贫困人员土地28人,每人增收2400元,共67200元;与35名贫困人员答订了订单收购协议,每人增收6300元,共220500元;吸收30名贫困人员就业,每人增收3000元,共90000元。93名贫困户共计增收377700元。真正做到思想转化到位,摩业带动到位,政策落实到位,精准扶贫到位。
新禧农场和新禧合作社从2011年到2021年,整整十年的时间,张全喜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努力,一步一步奋斗,社会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肯定,而最难掌控、最难把握的市场也是让他一块一块的拓展开来,这些,都得益于张全喜的努力、勤奋以及他的聪明才干,得益于他的胆识、拼搏、以及做人、做企业的诚信!如今的张全喜,是一个拥有300亩现代化设施钢架大棚的农场主、冬枣种植大户,一个拥有360户社员8200亩大棚冬枣的合作社理事长,一个拥有高级职称的职业农民,一个绿色农产品A级、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使用者,一个主导大荔县农民收入的冬枣产业的带头人、示范者。
在张全喜的人生中,永远有一个词,叫“农民”;在张全喜的词典里,永远有一个词,叫“创新”。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又是一个不一样的农民。他正以他的实际行动,带动着一批人,影响着一批人,他是普通人的标杆,行业中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