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2月27日,日军占领了中条山中的山西省永济县,然后在永济县城西面的城墙上架设了五门大炮,轰击平民县城,世代安居乐业、风平浪静的平民县城变成了人间地狱,房屋全部倒塌,百姓死伤惨重。
平民县城后来被黄河水淹没了,人们无法看到日军炮击留下的痕迹,但是,从平民县城向南一百里处的古潼关城墙上还留有斑斑弹痕。
当地人说,当年日本人占领了风陵渡后,架着大炮向黄河西岸的潼关轰击,这些城墙上的弹痕,都是日本人留下的。
(资料图)
日军占领了风陵渡后,还架起大炮轰击陇海铁路。陇海铁路是中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蒋的二儿子蒋纬国当时在胡宗南手下当营长,曾经有一天坐着火车去西安,差点被日军的炮火击中。
潼关县城的老人说,那些年,陇海线上白天不敢过火车,火车都是夜晚开行,而且开行的时候熄灭了灯光,在黑暗中前行。
除此而外,火车还需要忽停忽开,虚虚实实,斗智斗勇,让日军的炮手无法判断火车的方位。
当年,中国军队有一种从德国购买的超级大炮,叫做“三十二倍十五榴”,因为这种威力巨大的大炮是32倍口径的150毫米榴弹炮,所以有这样一个拗口的名字。
它的最大射程可以达到40里,弹头重100斤,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大炮。1934年,中国从德国购买了24门这样的大炮。
这样的大炮让老蒋都珍爱有加,冯玉祥、白崇禧等高级将领也专程来参观,喜不自禁。为了这24门超级大炮,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炮团。
“一·二八”事变开始后,16门“三十二倍十五榴”被运往上海,首击日本海军司令部,次击日军飞机场,再击日军军舰,皆取得不错战绩。
1937年11月5日,日军在杭州湾登陆,装备有“三十二倍十五榴”的中国炮团被迫撤退。
可是,麻烦来了,他们在经过一座公路桥时,前面通过的部队为了阻击日军,在桥上桥下埋设了很多地雷,超级大炮无法通过。
团长彭孟缉急得大哭,他说:“中国只有这样一个像样的炮团,怎么办呀?”
后来,万般无奈,他们只能把这些超级大炮推入河中。没有了超级大炮,这些炮兵骄子变成了步兵。
1938年3月,日军攻占了山西中条山,占领了风陵渡,中国军队的情报反映,日军将大量的橡皮艇和架桥器材运抵风陵渡。站在风陵渡,就能够望到潼关,日军此行的目的,就是准备进入陕西。
危急时刻,参谋总长白崇禧想起了那些被推入河中的超级大炮,他立即向蒋申请,命人在河中打捞,沿着陇海线将这些超级大炮运往潼关。
陕西民众看到超级大炮,兴奋不已,乡绅们和坚守潼关的中国军队部队请求“三十二倍十五榴”轰击日军,可是,这种超级大炮的调动需要蒋同意,而发炮需要战区司令长官的批准。由此可见,当时中国人对这些超级大炮的倚重。
3月23日黎明,日军开始渡河进攻潼关。四五十艘橡皮艇满载日军,向潼关方向划来。
风陵渡上,日军的炮兵还在掩护,黄河西岸的中国守军在日军密集的炮火中无法迎战。日军的橡皮艇距离岸边仅有几十米了,后来还有日军的船只源源不断地划来。
在此危急时刻,“三十二倍十五榴”终于发话了,几发炮弹过后,日军的炮兵阵地就腾起阵阵烟雾,然后,黄河东岸再无炮声。接着,“三十二倍十五榴”抵近发射,黄河河面上腾起冲天巨浪,日军的橡皮艇倾翻了。
中国守军欢声雷动,士气大振,纷纷从掩体中冲出,用轻重机枪向河中的日军发射,浑浊的河面上漂满了日军空荡荡的橡皮艇和尸体。
之后,“三十二倍十五榴”就留在了潼关。日军为了对付“三十二倍十五榴”,专门制造了一批280毫米的巨炮,运往风陵渡。
这种巨炮的炮弹重量是“三十二倍十五榴”的四倍,他们满以为这种巨无霸的大炮可以摧毁中国的“三十二倍十五榴”,没想到,日本的巨炮有致命的缺陷,尽管它的摧毁力很强,但是炮弹因为太重而射程受到限制,没有中国超级大炮的射程远,而且,日本巨炮因为炮弹过于沉重,每次发射时都要燃起很大的火光和硝烟,每发一颗炮弹,就会暴露目标。
所以,日军不远万里不辞劳苦从东瀛列岛运到山西风陵渡的巨炮,每次刚一发射,就受到中国超级大炮从更远处的反击,死伤惨重。
后来,日军不愿意炮击了,他们找了几个大嗓门的会说中国话的日本人,手持喇叭站在黄河东岸向西岸喊话,他们说:“大家都不要再打了,避免伤了和气,你们要打的话,我们也打,你们的炮位我们全都清楚。”
话音刚刚传到黄河西岸,中国军队一发普通炮弹过去了,喊话的日军全部成了哑巴。
“三十二倍十五榴”的每发炮弹都是从德国进口的,当时,德国已经与日本建立战略协作关系,停止了对中国的军事援助,所以,超级大炮的炮弹越打越无法补充,后来,只是作为一种威慑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