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旧景 陶浒 绘
我的家乡在素有“金周至”美誉的周至县,南依秦岭,北濒渭水,域内西南高,东北低。山、川、塬、滩皆有,呈“七山一水二分田”格局。水力资源是大自然赋予周至的独特优势,有大小峪沟50余条,平原河流15条,年径流量9.7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量充足,总量达3.2亿立方米,为农业灌溉提供有利条件。在一众河流之中,笔者给大家介绍一条因沙·沙河——“中国第一水街”景区而知名的沙河。
在周至县域平原15条河流之中,既有闻名关中的渭河,也有因给西安供水而出名的黑河。从水文地理看,作为周至15条河流之一,沙河发源于骆峪,也有资料称沙河为骆峪河。为全面了解沙河的历史渊源,笔者在周至县文化馆查阅相关历史资料,据翻印的清代《周至县志》记载:“洛谷水出南山洛谷,北流经长安西入渭,正流为沙河。至人远村南合辛口谷水,又北经县东尖村北入渭……”这里的洛谷,也就是现在的骆峪。
(资料图片)
从县上公布的沙河水系图可以看出,沙河河道起点为秦岭北麓官城梁,河道终点为入黑河口,总体走势为西南至东北方向,河道长度43.3公里,流域面积为137.37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为3353.25万立方米,从河道长度、流域面积和年平均径流量看,均位列15条河流的第4位。在清代《周至县志》之“河渠图”中可以看到,沙河从秦岭骆峪一路,蜿蜒向偏东偏北流去,在县城东穿越之后,向东北方向,汇入黑河后,最终流入渭河,总共流经骆峪镇、广济镇、马召镇、二曲街道、司竹镇和富仁镇。
周至地理条件独特,水利资源丰富,河流众多,沙河在全县15条河流之中,一直默默无闻,知名度很低。不仅外地人没有听说过,就连许多西安城里人对沙河也是闻之未闻。笔者小时候经常去马召镇群兴村二姑家,经过临近的两个村子,还要跨过沙河,所以对沙河很熟悉。那时候,沙河上还没有架桥,都是踩着大的石头过河。
限于地理因素,加之上世纪50年代国家在骆峪修建了骆峪水库,实行丰水枯水期调节,沙河便成为季节性河流。每年夏天,遇有山洪,河水猛涨,过河都成为问题。秋淋雨季节,水量也不少。到干旱季节或春冬季节,沙河水量大幅减少,甚至断流。这时候,大量的石头就裸露出来,成为河滩地。所以,在笔者的乡村生活记忆之中,沿线村民都把沙河称之为沙河滩。现在想一想,这样的俗称其实符合沙河的水文实际。
既然叫沙河滩,自然沙子和砂石就很丰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沙河滩自然成为村民建房或维修升级土胚房的重要建筑材料。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哥哥准备结婚,家里老屋是传统土木结构,既没有玻璃窗,也没有一砖到顶的门楣,结婚待客的话,要简单收拾一下,首先需要把前檐下的土台打成水泥面,显得好看些。
打水泥面,自然需要沙子。老父亲带着哥哥、二姐和我,向村民借了两辆架子车,组成一个三辆架子车“车队”。父亲拉一辆,哥哥拉一辆,二姐和我拉一辆,从邻村小麦屯向东,穿过上孟村,到沙河滩拉沙子。记得当时正是热天,我们三辆架子车,来来回回,拉了十几架子车的沙子。有一趟,大家实在渴的不行,也没带钱,就将铁锨抵押给上孟村一家菜园子老汉,每人吃了几个熟透的西红柿。下午又过来拉沙子,才拿钱换回了铁锨。父亲雇请工匠,买了些水泥,拌成砂浆,将老屋前檐下的土台子打成水泥面,再给入户大门口打了水泥斜坡。沙河河道宽,河水一路从秦岭峪口下来,沙子便沉淀在河道,沙子质地细软,手感特别好,是上好的建筑材料。当时,农村人盖房需要沙子,不用买,拉着架子车到沙河滩,选择质地优良的沙子,拉回来就行。
沙河滩,还是中药材、地软的乐土。河滩地,水分足,湿度大,每到雨季后,便长出大量地软。这时候,村民们提着竹笼,轻手轻脚,蹲在地上捡拾新鲜的地软。洗干净,晾晒后,可包成美味的地软包子、饺子,这里的地软是真正的无公害绿色食材。沙河滩,杂草丛生,还有不少中草药,许多都叫不出名字。记得上小学三年级时候,学校老师带领我们,提着竹笼和小铲子,步行到沙河滩,挖中药材白蒿,说是支援上海医疗所用。我们每人挖了许多,晒干后,拿到学校交给老师,再统一交给乡镇。小时候,每到放暑假,我们就三五成群,跑到沙河滩玩耍,满河滩捡拾好玩的石头,天气热,就脱光衣服,在浅处的水域游泳,抓螃蟹。
沙河从秦岭骆峪口出来,一路由西南流向东北方向,经县城段为4.6公里,从河道流径走势看,从马召镇的上孟村(下孟村)以东流过,进入二曲街道(县城所在驻地)的大寨子小寨子,河道又偏东,绕开县城南大门,在县城东又向北流去,绕了半个县城,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绕城河。
据网友“陕西公社”的文章资料《周至村落:沙河(岸)村》介绍,沙河(岸)村位于周至县城东门外,东临周至中学,新老两条108国道从村庄东西横贯而过。村西以三座钢筋水泥大桥跨越沙河,与县城相连。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散住在沙河东岸多年的庄户,先后迁至现村庄所在土塬上一起居住。因地处沙河东岸边,故取村名——沙河岸堡。新中国成立后,因建制因素又称沙河岸村。
过去,村民往来县城很不方便。枯水季节赤脚趟沙河而过,丰水季节只能望河兴叹。1964年由县交通局设计,聘请金家庄施工队建成一座六孔石拱桥。1965年6月通车日村民载歌载舞,好不热闹。1984年县交通局在原沙河桥的基础上进行加宽。1994年西宝路改道,同年7月交通局又在村南修建一条长100米、宽15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2012年在石拱桥南约1公里处建造一座长105米、宽18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拱形大桥。至此,三座大桥把沙河村和县城紧紧联系。
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大发展,加之当时人们的环保观念不强,沙河河道受到工厂污水的直接影响。在笔者的记忆中,上世纪90年代初,几次到县城,路过沙河,老远就能闻到一股臭味,在沙河岸,能看到冒着泡的黑水直流。本世纪初,沿岸造纸厂由于市场竞争、环保政策等因素,最终倒闭,沙河不再受工业废水的影响。
虽然造纸厂关闭了,但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和环保投入,本世纪初以来的一段时间,沙河县城段又深受沿线生活垃圾侵害,一度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成为一条废弃河,严重影响了周至城区整体形象。2010年,周至县启动县城新区建设,规划沙河作为新区景观核心,分期实施沙河治理改造工程,建成休闲、亲水体验、儿童娱乐、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主题公园——沙·沙河湿地公园,并于2014年5月1日正式开园。
伴随先期工程的完成,原本荒芜的沙河县城段两岸,实现华丽转身,变身为人水亲和的乐游区和商贸居住的新兴地。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美丽的沙河水街,既有江南水乡风情,又有关中民俗淳朴,犹如一颗明珠,褪去陈旧,焕发新的容颜。
标签: 建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