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椁和棺材的区别是什么?
棺材是一个统称,而棺椁显示的是死者的身份。棺材,也叫寿棺,里面装的是尸体,通常用于葬礼。棺椁即古代套在棺外的大棺。棺是指装着尸体的器具,椁指的是外棺,就是棺材外套的大棺材。
在古代,有一套严格的、分等级的棺葬制度。“棺”就是我们常说的棺材,是木制的埋葬工具,用来盛放死者,埋葬死者,而“椁”则是套在棺材外面或周围的盒子。木棺出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到了龙山文化,木棺被用在氏族首领。
在古代社会,人们死后不使用棺椁。根据《易经》的记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臧(藏)之中野,不封不树。”这里“不封”就是不封土,“不树”就是没有树。可见当时丧葬极其简单。进入新石器文化时代,棺椁开始进行使用石棺、木棺,树皮棺等。这个时期也出现了木椁、石椁。
在夏商周时期,西周王朝建立了完整而严格的礼制。就厚度而言,“君大棺八寸,属六寸,裨四寸。上大夫大棺八寸,属六寸。”材料是“君松椁,大夫柏椁,士杂木椁。”
到了中国汉代,棺椁制度发展日趋完善。诸侯、公主、贵族使用楠木,平民使用杂木。贵族的棺椁制度极为丰富精致,河北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的老婆应用的漆棺外镶嵌有26块玉石。砖室墓和石室墓的出现,使墓本身成为一个椁,称为“砖椁”或“石椁”。
棺材外面为什么还要套椁?
椁,套在棺外的外棺。代表了死者的身份和等级。当然,也有保护的作用。
木棺出现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至龙山文化已出现木椁,用于氏族中之头领。
殷墟商王陵墓室中,多用大木条叠压成方形或亚字形的椁室,其正中安放商王棺木。
至周代,棺椁制度化,规定:天子棺椁四重,亲身的棺称椑,其外蒙以兕及水牛皮;第二重称地也,以椴木制成;第三重称属,第四重称大棺。帝后之外椁两重,多用梓木,因而其棺椁又称“梓宫”。上公、侯伯子男、大夫,以等差分别为三重(有兕牛皮)、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又,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士大棺厚六寸,庶人之棺只准厚四寸,无椁。后世帝王、贵族、士大夫,基本沿用此制,然时也有逾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