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胖不能全怪面
能咥一碗是一碗
(相关资料图)
但是专家建议少咥面
多吃全谷物和坚果
>>现实
对于『碳水之都』的西安来说
美食多与面有关
对于『无面不欢』的乡党来说
三天不吃面就难受
>>理论
西安交大研究团队
基于西北五省份10万人的研究
证实『面食更容易让人发胖』
爱吃面者易变成『大肚腩』
>>研究数据
每周5次米饭替代面食
男性肥胖风险降低36.5%
女性肥胖风险降低20.5%
在体重指数正常的人群中
越喜欢吃面食的人
腹型肥胖、体脂偏高几率越大
对于南方人而言,吃饭=吃米饭。没吃米饭,就等于“没吃饭”!
对于北方人而言,“饭”包罗万象:面条、饺子、包子、烙饼……都是饭!
对于很多老陕来说,不咥面生活就没有滋味,舌尖就没有灵魂!
测测胖不胖
BMI(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平方
BMI≥24kg/m2 超重 BMI≥28kg/m2 肥胖
腹型肥胖标准:男士腰围>90厘米,女士>80厘米
>>有据可依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餐主食应占1/4,以一个健康成年人为例,每餐吃的面条分量最好是控制在生面60-80克,煮熟后刚好是一碗(240毫升)的分量,热量大约300千卡。
●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餐蛋白质占比要在1/4,而蔬菜则要占1/2,也就是说吃面食要加入50-85克的肉、蛋、奶或豆制品,和150克的绿叶蔬菜,这样才算是营养合格。
“碳水之都”西安的美食多与“面”有关。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西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团队”基于西北五省区10万人的相关研究用数据证实“面食更容易让人发胖”。
对此,有陕西网友说:“不让老陕咥面,就像四川人不吃辣,山西人没有醋……”
5月4日,华商报记者采访了论文通讯作者——刘鑫副教授,从论文的现实意义给“无面不欢”的老陕做点膳食指导。
面食偏好者更容易生出“大肚腩”
“我们是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西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团队’。2017年到2019年间,我们在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的五个研究团队多名工作人员完成了这项队列研究的基线数据采集,共收集了10余万居民(注:实际人数12万人)的数据,膳食摄入习惯采用食物频率问卷的方式收集,调查人员采用统一的设备测量了这些居民的肥胖相关指标,如体重、腰围、体脂等,还通过标准化问卷收集了吸烟、饮酒、教育、家庭收入、体力活动水平等混杂因素。在‘面摄入与肥胖的关联规律’这个小课题中,博士研究生(论文第一作者)通过统计模型分析,充分考虑了已知的混杂因素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与米饭偏好者相比,面食偏好者腹型肥胖风险更高,男女皆如此。”刘鑫说,“研究还显示,在女性中,只有腹型肥胖与面食偏好者有这样的关联。这是首次证实主食偏好与肥胖类型关系的结论。”
数据显示,男性每周5次米饭替代面食的人肥胖风险降低36.5%,而相同米饭频率替代面食的女性肥胖风险降低20.5%。
大肚腩更容易导致胰岛素抵抗诱发多种疾病
“在我们的研究中,面食偏好是在一周中吃面次数大于吃米饭次数,同理如果一周吃米饭次数大于吃面次数即可定义为米饭偏好。”刘鑫说,“定义腹型肥胖腰围的测量方法是在肋骨下沿、胯骨上沿的中间绕一圈的长度。如果男士腰围大于90厘米,女士大于80厘米就属于腹型肥胖。”
刘鑫告诉记者,腹型肥胖更容易导致胰岛素抵抗,“通俗讲就是身体正常分泌胰岛素,但其他器官都会‘抵抗’,相当于胰岛素失去作用,就会诱发各种疾病,比如糖尿病。”
越爱吃面食体脂偏高的几率就越大
刘鑫说,论文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结论是:与面食偏好者相比,米饭偏好者的体脂率超标及患腹型肥胖风险更低,而这一关联在体重指数(BMI)正常的人群中更显著。
BMI(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如果BMI≥24kg/m即是超重,BMI≥28kg/m 即是肥胖(中国标准)。“这一结论通俗来讲就是:在体重指数正常的人群中,越喜欢吃面食,患上腹型肥胖和体脂偏高的几率就越大。”刘鑫说。
小麦谷蛋白会减少产热导致体重增加
刘鑫提到,根据以往的动物研究提示:小麦谷蛋白会减少产热导致体重增加;而水稻蛋白则可能通过影响脂肪分解和生成环境,起到抗肥胖和降低甘油三酯的作用。
“食物产热是身体消耗能量的方式之一。食物产热是指因进食而增加能量消耗的现象,除了食物咀嚼消耗的热量外,人体还需消化、吸收和代谢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因此需要额外的能量消耗。小麦的谷蛋白能减少产热,也就是减少人体自身的能量消耗,导致脂肪堆积。而水稻蛋白则起到相反作用,这与我们的研究结论一致。”刘鑫说。
>>答疑解惑
吃米不易胖原因有三
1.水稻谷蛋白能抗肥胖
先前动物实验表明,小麦谷蛋白可能会通过减少产热和能量消耗,促进体重增加;水稻蛋白则可能通过影响脂肪分解和生成的环境,起到抗肥胖和降低甘油三酯的作用。
2.烹饪方法的差异
生大米与生白面的热量差不多,基本都是345千卡/100克。但一旦生米煮熟、面粉制成了面条和馒头,区别就增大了。面粉在烹制过程中吸收的水分,低于大米所需的水分,这可能导致馒头等小麦制品的能量密度高于米饭。
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第6版)》相关数据可知,同重量的面条或馒头的能量是米饭的2倍,甚至3倍。”
3.搭配偏好的差异
吃米饭时,常会搭配更多的蔬菜、肉类等食物,饮食结构相对更均衡。
但吃面时,可能加入的就是大量的油,像陕西的油泼面、武汉的热干面等,都是油脂高的,且营养不够均衡。
>>专家支招
多吃杂粮全谷物 油泼面要控制
作为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刘鑫也是面食爱好者,但在营养学相关领域学习研究多年后,他诚恳地建议:希望乡党们少咥几次面,多吃几次全谷物,再加点坚果。
“吃面食容易饮食单一,配菜少且油多盐多。对于‘无面不欢’的陕西乡党们来说,应主动增加米饭的进食次数。实在要吃,配菜丰富的家常臊子面可优先选择,餐馆里油多盐多的油泼面一定要控制食用次数。”
刘鑫建议在日常食物种类中加入燕麦、荞麦以及糙米等杂粮全谷物。“这类食物富含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且低饱和脂肪、低钠,对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腹型肥胖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总之,尽量米面替换着吃,此外,尽量多吃一些其他粮食类。”
刘鑫还推荐吃些坚果,像核桃、杏仁等,“坚果中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膳食纤维,对心血管健康、抗氧化、控制血糖等都有帮助。”
“盐重”问题严重 挑战无盐饮食
老陕饮食的另一个“难题”就是吃盐重,“有数据显示,陕西人日均食盐量远超于全国水平,且名列全国第一。”
对于想减轻食盐量的人,刘鑫建议可尝试几餐无盐饮食,用其他方式调味,如番茄、醋等代替,之后再恢复饮食,可能口味就不那么重了,要有意识地控制、降低对食盐的摄取量。
针对很多妈妈头疼的“学生早餐”问题,刘鑫建议,晚餐控制脂肪和总热量,均衡搭配多种蔬菜、菌菇和豆类等。早餐保证蛋白质(如鸡蛋、牛奶、豆制品等)与碳水化合物摄入(如全麦面包、燕麦片等)的同时,可尝试增加蔬菜、水果、坚果等,让早餐种类更丰富。
>>知道一点
“稻”和“麦”在我国都是老字辈
我国北方的面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先民较早时期的主食,且在多种古籍中出现的“五谷”。如《论语·微子篇》中提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大约从汉代时明确了“五谷”的种类,尽管说法稍有不同:一是麻、黍、稷、麦、豆;一是稻、黍、稷、麦、菽,从中可以看出,“麦”作为中国先民的主食有很久远的历史。
稻在我国同样历史悠久。《诗经·豳风·七月》中提到“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其中“获稻”即割稻,这说明上古时期稻谷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食材。 华商报记者 付启梦/文 邓小卫/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