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秦东大地上,油用牡丹、金银花、黄花菜竞相开放,葡萄、冬枣、水蜜桃、花椒、奶山羊等特色产业迸发出勃勃生机。近年来,陕西省渭南市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形成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粮袋子”“菜篮子”“肉案子”“果盘子”“奶瓶子”“渔塘子”“六子”联动良好格局,农业强市建设步履更加坚实。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党政同责守底线 粮食安全有保障
走进位于渭南市富平县的陕富面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小麦被精深加工成60多种专用面粉,后续产出馒头、面条、饼干等多种食品,成品将通过冷链运输进入省内外多家零售企业进行销售。截至目前,渭南市已建成粮食企业标准仓房,仓容89万吨,培育粮食类农民合作社1060家、家庭农场656个、大户2271户,粮食全产业链产值166亿元。
作为粮食种植大市,近年来,渭南市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不断完善耕地保护体制机制,坚决扛稳保障粮食安全政治重任,印发了《渭南市全面建立耕地保护田长制工作实施方案》《渭南市推进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三年行动方案》等,用“长牙齿”的硬举措不断提升各级党委政府保护耕地的主体意识和责任。
大荔县苏村镇槐园村种粮大户王武孝以前最头疼的就是灌溉问题,因为土渠总是跑冒滴漏。去年3月,大荔县在槐园村建设高标准农田,新修4米宽混凝土道路4000多米,泥结石道路600多米,修复机井20眼,铺设输水管道9000多米。“现在浇地时间从原来的10天缩短到6天,也不需要另外雇人,成本一下子就减少了,还节约了水资源。”王武孝说。
目前,渭南市已高质量完成45.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打造3000亩至5000亩的“示范方”28个,以良田筑稳了粮食生产基石。坚持向科技要粮,推广优质粮食品种20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达到63%,首创国内积水区“无人机”飞播小麦6万亩,亩均产量达500公斤以上。
去年,渭南市自主研发的“渭麦9号”获得国家专利认定,示范田平均亩产601.6公斤。谈到研究“渭麦9号”的初衷,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粮食作物研究室主任张养利介绍,近年来由于极端天气频发,生产中旱地小麦品种少、产量低且不稳,严重制约了渭南市小麦生产的发展,基于此,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致力于优质高产抗旱小麦品种研发,通过品种间有性杂交,经过10年的后代选择和系谱法处理,最终在旱地条件下选育成,具有优质、抗旱、抗寒、高产稳产、穗层整齐、落黄好等优良性状的“渭麦9号”。
仓廪实,天下安。近年来,渭南市以良田筑稳生产基石,良种赋能优质基因,良法保障稳产稳供,良品推进提质增效,坚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三链同构”,促进粮食产业链条向精深加工的下游项目延伸,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产业兴旺促增收 乡村振兴有抓手
5月10日21时22分,白水苹果随着天舟六号货运飞船抵达太空,供神舟十五号和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食用,定格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而不久前,因为完善的苹果产业链条,白水县被认定为首批陕西省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截至目前,白水苹果种植面积达55万亩,年产量近6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110亿元,品牌价值59.99亿元,连续5年位居中国苹果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10强。
“我们已经与一些国内大型超市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在印度、泰国、俄罗斯等国家设立国外销售专区,并与国外客户签订了长期果品供应合同。”白水县盛隆果业公司负责人侯保智介绍。除了线下销售,白水县借助互联网优势,在淘宝和京东等平台开设了销售窗口,并在唯品会授权销售白水苹果,不断提升苹果品牌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
白水苹果是渭南市构建的多个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之一。近年来,渭南市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形成了粮食、生猪、苹果、蔬菜等7条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同时,依托7条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链主”作用,通过发展壮大一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辐射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现今,在渭南市诸如大荔冬枣、澄城樱桃、富平柿饼、蒲城酥梨等特色果业区域公用品牌总价值已达216.51亿元。此外,蒲城县家禽、富平县乳制品、韩城市花椒也入选陕西省首批省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
据渭南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蔬菜种植面积71.5万亩、产量112.5万吨,西甜瓜34.7万亩、产量35.2万吨,果品高接换优面积3.8万亩,完成清园310万亩;存栏生猪198万头、牛20.1万头、羊146万只、家禽1730万只,出栏生猪120万头、牛3.5万头、羊29万只、家禽710万只;肉蛋奶总产量43万吨;水产品总产量3.1万吨。丰富多样的农副产品,极大丰富了群众的餐桌。
乡村建设加速度 美丽渭南入画来
“房前屋后禁止堆放柴草砖瓦,生活垃圾按要求堆放到指定位置。”前不久,合阳县甘井镇休里村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休里村村规民约》修改版,共计14个条款,有3条对门前“三包”、垃圾收运、美丽乡村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成为全村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
“村里环境好了,群众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休里村党支部书记杨卫平坦言,现在村民的卫生观念有很大提升,巷道内、房前屋后的垃圾村民都会自发清理干净。如今,走进休里村,巷道整洁干净,行道树郁郁葱葱,农家院落静谧祥和,一派诗情画意的乡村图景。
休里村的美丽景象是渭南市2000多个村庄的缩影。今年以来,渭南市坚持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着力绘就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画卷。目前,全市累计改造农村户厕60余万座,普及率达71%,95%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市、县、镇、村四级全覆盖。全市创建全国绿色村庄22个,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4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10个,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71个,数量全省领先。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今年以来,渭南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努力让广袤乡村在实现“物”的现代化同时,实现“人”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前几天,临渭区官底镇庙王村村民闫雪亚刚给儿子办完婚礼,彩礼和酒席总共花了9万元,喜事办得朴素热闹。“我们村都按红白喜事章程来办,不用撑面子大摆酒席,既省心又省钱。”闫雪亚说,按照章程,随礼不超过100元,每桌菜品不超过200元、限定12个菜,酒水每桌不超过50元,喜事用烟每盒不超过10元。
如今的渭南,粮食连年丰收,四季瓜果飘香,群众腰包越来越鼓,村庄越来越美。村美、民富、产业兴的宏伟愿景如同一颗颗“希望种子”,在辽阔的秦东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释放出乡村振兴的无限魅力。
作者:夏莲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明宝
监制:高雅 编辑:刘婉茹(见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