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就是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来学习咱们社区‘融救联助’服务体系是怎么搭建形成的。”2023年8月17日上午11时,西安市碑林区柏树林街道及下辖12个社区的十几位工作人员一同来到了碑林区张家村街道黄雁社区。
6月上旬,黄雁社区在陕西省首家推出“融救联助”服务体系,这项救助体系是如何形成的?效果如何呢?后期会不会在其他社区推广?带着这些疑问,华商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帮什么
(资料图)
“融救联助”服务体系列出5大类需求
据了解,在社区服务中,黄雁社区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居民需求掌握不完善,资源支持薄弱,社会组织力量不足等等。
黄雁社区占地总面积0.765平方公里,辖区现有居民小区及院落14个,常驻居民5014户,常住人口11067人,辖区内有5家大型驻地单位,沿街门店200余家,是一个较大的综合型社区。但由于社区内大都为老旧型小区,所以老年人占比较多。
为方便群众办事,加快推进社会救助工作高质量发展,2023年3月起,社区工作人员连续100天下院落进行居民需求统计,社区以12%的抽样调查率,绘制出居民需求清单,包括:政府救助类,生活保障类,居住环境类,便民生活类,心里慰藉类,共5大类需求,其中前三类问题较为集中。
对于困难群众,工作人员则上门摸排,并将困难的特殊群体归统分类为:空巢老人、重病居民、残疾人、孤儿群体等。
“摸排中,我们还发现一些生活较为困难家庭,因某些原因未达到政府特困帮扶的标准,但现实中这家人仅靠老人的退休工资艰难生活,对于此类困难家庭,也是‘融救联助’要解决的问题。”在学习交流会上,黄雁社区党委书记杨潇介绍说。
在尽量完成居民需求清单基础上,社区对标“谁该帮?帮什么?谁来帮?帮到哪?帮得怎么样?”五个帮要求,充分调动、统筹和链接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资源,今年6月初打造了陕西省首个社区“融救联助”服务体系。
“融”是融合13个政府部门实施政策内容救助保障;“救”是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急难社会救助等需要政府救助的人群;“联”是链接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市场、爱心人士等各方资源市场;“助”是帮助未达到政府救助要求的普通大众的需求。
227.jpg
>>谁来帮?
社会力量服务清单里有医院、律所等
在交流会议室外的过道里,摆放了十几个关于“融救联助”的展示牌,其中就有社区居民需求清单和社会力量服务清单。
华商报记者看到,居民需求清单里有高龄残障老人申请护理床和无障碍如厕环境、老年餐桌、社区业务上门办理、老人赋能培训、特殊人群代采买服务以及失能老人及重度残疾人助浴等十多项需求。
社会力量服务清单里有开展义诊和诊疗的医院、促进居民法律知识帮忙化解矛盾的律所、提供社区家庭教育学科公益讲座的培训机构、开展紧急救援和安全指导的救援促进中心、开展康复养老护理与临终关怀的护理医院、中医诊疗及健康知识普及的中医医院等33家社会力量单位。
杨潇告诉大家,这只是手册中的一小部分,但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她说,“融救联助”的目的就是兜牢民生底线,其中“融”+“联”代表构建平台,整合资源;“救”+“助”代表精准定位,重点帮扶。
6月12日,华商报记者曾在黄雁社区服务办事大厅看到过《黄雁社区融救联助清单手册》《黄雁社区融救联助运营手册》和《黄雁社区融救联助风采展示》,涵盖政策解析、政府救助、慈善帮扶、民政救助、社会力量服务、黄雁社区服务项目、电话咨询等多方面内容,以方便居民查阅。“目前,这三部分手册我们进行了二次完善,后期会以新的‘面貌’面对群众。”社区工作人员称。
据了解,“融救联助”服务体系自6月推出后,目前已包括50项政府救助清单、12项居民需求清单、33项社会力量服务项目,共有13个政府职能部门提供政策供给,31家社会组织联动、8家企业参与、4支志愿者服务队提供服务。
>>怎么帮?
社区直播间
助力“融救联助”精准帮扶
分享到如何精准帮扶时,杨潇表示社区工作纷繁复杂,除了帮扶困难家庭外,很多政策性的内容都需要社区人员告知给居民,那怎样能做到快速有效并且条理简单明了呢?今年2月底,社区探索开发了“小红船为民服务直播间”,利用直播走访辖区群众、普及惠民政策、收集居民“微心愿”,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直播中一些困难群众也纷纷留言,希望得到政府的帮扶。
截至8月15日,黄雁社区共进行了23场直播,平均每次在线人数800余人,在线回答群众问题1356条。下播后,针对困难群众问题入户98次,解决困难群众需求106件。
今年7月25日,为进一步推进困难群众“漏保”“漏救”巩固提升工作,实现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社区“融救联助”服务体系依托小红船为民服务直播间通过线上收集信息,线下网格员上报,以户外直播的方式,对全辖区13个院落进行了地毯式的“摸排行动”,通过筛选梳理信息后逐门逐户逐人跟踪落实,有效避免了漏户漏人。
记者了解到,陕西省民政厅曾表示,作为陕西省首家推出“融救联助”的社区,黄雁社区以“政府+专业机构+手册”为服务主体,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建立“主动发现—了解需求—有效甄别—提供转介”的社会救助工作新机制,实现对困难群体的陪伴式、长效式、全程式救助帮扶。
>>帮到哪?
帮助瘫痪老人联系医疗上门服务
解决一家人的生活困难
交流会上,杨潇还向大家介绍了多个救助帮扶案例,其中有一户困难家庭让她很是难忘。
8月3日,社区一场“融救联助”帮扶群众的户外直播正常开播时,得知辖区一户家庭较为困难,经了解,84岁的周某(男)某因意外高位截瘫在床多年,老伴马某无法一个人照顾丈夫,老人的儿子便辞在家专职照顾父母,全家的生活支出,全靠老人的养老金艰难维持。“直播时,该家庭提出了两个心愿,一是希望能对接医疗资源,避免老人小病小痛都要跑去医院;二是想了解惠民政策,看家里能不能享受低保。”杨潇说。
8月10日,社区工作人员再次来到周某家,社区经前期沟通、协调,对于老人的医疗需求,链接了医疗资源,定期为老人上门义诊、体检,每月还上门为老人更换尿管,尿管价格也仅收取出厂价。对于能否享受低保,社区工作人员整理了老人家庭的收支情况,发现不符合政策。不过,考虑到老人家庭情况特殊,工作人员帮忙联系了辖区书院,为老人孙女免费开展艺术课培训。“每月大概能为老人家庭节省500元左右。”杨潇说,社区人员还协助老人儿子注册成为了一名外卖骑手,让他在照顾老人的同时,还能有一份收入。
“当马奶奶得知这些帮扶后,她感动地哭了,转身从厨房里端出了一盘刚蒸好的红薯,追着我说‘小杨书记,你们吃点奶奶刚蒸的红薯吧’。我刚准备拒绝,她又说,‘你看,奶奶这年龄大了,红薯也没削皮,你可别嫌脏啊。’”杨潇说,她当时望着奶奶的眼睛,拿了一块放进嘴里,觉得红薯的甘甜一直甜到了心底。次日,她又买了10斤红薯,送到马奶奶家。
杨潇介绍,社区还成立了黄雁“小雁”服务队,社区党委组织为“领头雁”,社工志愿者为“群雁”,定期“飞入”社区空巢老人家庭,提供精神慰藉、陪伴和日常家务清扫。并对所有留守空巢老人,工作人员把自己设置为紧急联系人,教会老人一键拨号……
>>未来怎么推进?
积极对接辖区商家
主动出击发展其成为“社会组织”
“除了政府部门的帮扶政策外,社区组织都是怎么联系对接的呢?”柏树林街道一名工作人员问道。
“这个是我们‘融救联助’中比较关键和比较难的一个点。”杨潇表示,目前参与的社会组织中大都是社区人员外出上门主动联系对接,如果对方有参与意向,便会详细的对其宣传,直到对方愿意加入。
“其实,在日常外出工作中我也会主动出击,像‘一元关爱情系孤寡老人项目’的负责人,就是我参加区上一次演讲活动时认识的,聊着聊着就把对方‘发展’成了‘自己人’。”杨潇笑着说道。
当谈到“融救联助”服务体系的未来展望时,杨潇表示一方面社区会扩容救助资源供给主体,一方面升级完善机制功能,争取保障线上+线下的救助供需精准对接。同时主动策划服务项目,让救助服务更专业,最终盘活基层慈善资源,加固救助社会支持系统。
会后,柏树林街道社会事务科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由于黄雁社区的“融救联助”做得比较优秀,因此碑林区各个街道和社区的人近期都会来学习交流。
听完杨潇的分享,他表示柏树林街道及各个社区8月8日已经开始整合社会资源,“通过今天的学习分享,下一步我们先梳理好各自辖区的驻地单位、社会组织及爱心人士,将所有资源串联起来,争取尽快形成我们的‘融救联助’。”
华商报记者 杨平 文/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