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1月16日讯 打破“北方”城市的固有印象,位于陕西省南部的汉阴县,素有“小江南”的美誉:汉阴地处秦岭、凤凰山、巴山三山之间,是月河、汉江两川之地,山水秀美,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生态环境极佳,吸引了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朱鹮在这里“安家落户”;境内50%土壤中含有微量元素硒,且富硒量达中级以上水平……
图:《小康》杂志社副社长赖惠能与汉阴县委书记刘飞霞(右)交流(曹阳/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月11、12日,由《小康》杂志社发起的“乡村振兴百县万里行”活动走进汉阴,《小康》杂志社副社长赖惠能带队调研了汉阴县乡村振兴、现代化建设、数字引领、基层治理等领域的点位与实践成果。期间,调研组还参加了汉阴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赖惠能做主题为“解码浙江经验 共话乡村振兴”的交流分享,并与汉阴县委书记刘飞霞深入对话。
“今年我们还计划评选表彰优秀农创客,大力发展归燕经济,吸引高学历的年轻人回乡做农创客;还要评选和表彰乡村运营商,吸引全国更多的乡村运营商来汉阴投资兴业。”刘飞霞表示。
“汉阴‘刷新’了我们的认知,其乡村运营的创新实践、‘321’基层治理模式等,非常值得总结、提炼与推广。”赖惠能评价道,特别是汉阴“十四五”时期规划实施的“5775”战略中,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农业农村、信息产业、新型城镇、社会治理能力、制度和人的“七个现代化”,令人印象深刻。
汉阴乡村振兴新“画像”
汉阴的乡村振兴有什么亮点成果?哪些实践经验值得总结并在全国推广?是否还有需要补足的短板?带着这些疑问,调研组在汉阴县副县长王侠军及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等相关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开展了为期两天的走访调研。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核心。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是什么?汉阴锚定现代化、数字化、智慧化。在七叶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调研组详细了解了基地智慧数字农业作物监控监测平台、气象站信息采集、智能水肥一体设备等数字农业发展情况;军坝村高密度水产养殖基地依托数字化设备监测,实现水产养殖高产量、高品质的同时,还通过可搬运的蓄水塔,实现了水塘养殖到陆基养殖的转变,破解了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控制好氧气含量、水温、饲料等条件,一个蓄水塔的产量可达4000斤。”基地负责人介绍道。
图:调研智慧化陆基高密度水产养殖基地(曹阳/摄)
涉农工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牵引力。基于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及优势,汉阴培育了一批的优质农产品加工企业。如安康福天元猕猴桃酒生产项目,让汉阴优势农产品猕猴桃“改头换面”,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也延长了产业链;蒲溪镇星旗食品厂把当地传统小吃炕炕馍,从老百姓的灶头搬上生产线,还将产品送上了东方航空的多个航班,飞往全国各地;基于富硒优势,香港虎标在汉阴投资成立陕西安康幸福农业有限公司,打造了苦荞茶、红糖姜茶等一系列网红爆品,汉阴味道通过数字电商走进千家万户。
图:调研组走进幸福农业有限公司(曹阳/摄)
文旅产业是活化乡村、为乡村引流的重要途径。调研组走进双河口镇和双乳镇,实地走访了三柳村农旅融合项目及千亩荷塘景区(民宿)项目。其中,三柳村围绕“古柳、朱鹮、稻香、花海”的特色,发展金银花、艾草等特色产业,建成集稻田养虾、旅游步道凉亭观光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千亩荷塘景区(民宿)项目结合当地“莲虾共养”模式、人文特色及生态景观,打造集农业观光、民俗体验、生态旅游、户外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图:三柳村露营基地(曹阳/摄)
随着汉阴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多年来,汉阴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探索出了一套“321”基层治理模式。
在汉阴县“321”大数据信息中心,调研组听取了相关工作汇报。据悉,“321”基层治理模式是汉阴县针对群众安全感降低的社会治安问题,于2016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县推行的“三线两化一平台”基层治理模式。经过几年实践探索和创新完善,逐步形成了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密切“党员联系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中心户长联系居民”为纽带,以管理网格化、服务精细化为路径,以高效村级治理平台为保障的基层治理模式。该模式被写入安康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意见》,和陕西省委、省政府2018年1号文件。基于该项创新工作,汉阴还被中央农办等6部门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
图:一图看懂“321”基层治理模式
调研组还走进了100万件智能化纺织品生产线项目、汉阴县天元工业废渣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及多家社区工厂。
“在汉阴的乡村看到了很多新业态、新模式,这是出乎我们意料的。”赖惠能表示,不论是在三柳村蓬勃发展的露营经济新业态,还是在项目建设中已经萌芽的“国资做重资产投建、民资做轻资产运营、与村集体(村民)形成利益联结机制”的“三位一体”乡村运营模式,还是“321”基层治理新模式,汉阴的实践与东部发达地区已探索的乡村振兴理念高度契合。“乡村运营是乡村振兴进入下半程后,全国都普遍面临的共性难题,如何通过运营机制、治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来推动城乡资源以乡村为支点进行交易、融合、互动,是汉阴下一步要破解的难点和堵点。”赖惠能说道。
输送浙江乡村振兴新理念
《小康》杂志多年来深耕县域,多年来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营商环境、基层治理等重点领域开展报道与研究。
“这些年我们一直从浙江做对了什么、全国到浙江来学什么、‘重要窗口’向世界展示什么三个视角出发,专注做解码浙江的工作。”赖惠能介绍说,在系统解码浙江的过程中,组建解码浙江的智库机构,力图立足浙江、解读全国、影响世界。其中,《小康》非常关注乡村振兴工作,“乡村振兴百县万里行”走进很多县域、很多村,访谈了很多人,梳理了很多案例,看到了背后的内在逻辑。
图:汉阴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曹阳/摄)
在参加汉阴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时,赖惠能做了题为“解码浙江经验 共话乡村振兴”的交流分享。“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是前提,美丽新乡村建设是基础,产业兴旺是核心,文化复兴是灵魂。”赖惠能在交流时总结道。
乡村振兴具体要怎么干?赖惠能认为,关键要厘清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六组辩证关系。
一是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振兴农村,而是要在城乡融合中实现要素流通,做到“眼中有物、心中有人”,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水平,创造条件把有志于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类人才“引回来”,吸引各类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
二是行政与市场的关系,要打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组合拳,建立“国资做重资产投建、民资做轻资产运营、与村集体(村民)形成利益联结机制”的新三位一体模式,让村集体及村民回归主人角色。“这其中,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可以作为调动全县动能的工作抓手。”赖惠能建议道。
图:赖惠能做交流发言(曹阳/摄)
三是主业与多业的关系,要在以农业为主的基础上,建立乡村振兴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四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如将精神文明建设与个人征信系统相连,形成“物质—精神—物质”的良性可持续循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让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六是“传承与未来”的关系,既要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也要让乡村借势数字经济发展浪潮,探索乡村的数字化发展路径、享受发展红利。
“这次交流为我们输入了很多浙江乡村振兴的新理念,极大地开开阔了今后的工作思路。”汉阴县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超在会后表示,希望未来《小康》能够进一步发挥媒体的资源优势,搭建更多东中西部交流学习的平台,为汉阴的乡村振兴把脉问诊、链接资源。(董科娜)
作者:董科娜
标签: 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