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秦岭,郁郁苍苍;涛涛黄河,奔腾不息。渭南地处陕晋豫三省交界,南靠秦岭,北依黄龙山桥山,域内黄河蜿蜒162公里,生态战略地位突出。
近年来,陕西省渭南市两级法院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环资审判专门化建设,为守护秦岭山青水绿、黄河长治久安贡献司法力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构建专业审判体系,奏好规范推进“奏鸣曲”
大荔县人民法院从重判处“河霸”刘某等15人非法采砂团伙,守渭河安宁;华阴市人民法院对滥伐林木的白某判处刑事责任,责令补植树木,还秦岭绿色……每一个判决都是渭南法院司法护佑绿水青山的缩影。
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深化改革,加强环资审判专门机构建设,由56名经验丰富的法官组建12个环资审判团队,实行环资案件刑事、民事、行政审判“三合一”归口管理;严格贯彻损害担责、全面赔偿原则,形成刑事制裁、民事赔偿与生态补偿相衔接的环境修复责任制度,在惩治违法犯罪、赔偿经济损失的同时,落实公开道歉、补植复绿等执行方式。
渭南中院立足实际,制定意见,为建成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与检察机关联合出台19项措施,建立“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司法审判”环资保护合作机制;建立3处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修复基地、3个司法联络点,邀请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参与解纷,构建专业化环资审判格局。
运用公正高效审判,奏好法律实施“进行曲”
2020年12月7日,合阳县人民法院协同县检察院,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深入黄河护堤大坝腹地,查勘河务局不履行法定职责行政公益诉讼案件恢复生态整治现场。自当年11月受理案件以来,合阳法院与县检察院多次深入案发现场勘察,要求河务局限期拿出整改方案、积极整改落实到位,保护黄河护堤大坝及行洪安全。
湿地在变,矿山也在变。渭南矿产资源丰富,但过去几十年的无序开发,矿山生态环境恶化,治理修复工作推进缓慢。位于豫陕交界的某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历史遗留废渣治理问题难度大、堵点多,2022年,当地政府与法院积极协同、跟进督办、合力攻坚,以矿业公司为主体的河道整理、道路维修、渣坡覆土复绿工作迅速铺开。
一夜春风轻拂,曾经隐藏在秦岭山间的“伤疤”,已悄然染上绿意。近年来,渭南法院坚持保护优先、促进绿色发展的审判理念,通过惩治、教育和规范,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功能,2019年以来,渭南法院审结涉各类环资案件242件,判处罪犯325人,恢复生态850余亩,筑牢守护秦岭黄河的司法屏障。
探索区域司法协作,奏好多方联动“协奏曲”
华岳三峰凭槛立,黄河九曲抱关来。春分之际,渭南、延安、榆林法院2023年护航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在潼关召开。
“积极打造黄河中游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协作样板,努力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生态环境新气象。”会议接近尾声,现场掌声热烈,与会人员心潮澎湃,三地法院跨域协作迈上新征程。
渭南法院着力画好环境保护“同心圆”。韩城市人民法院与山西省河津市人民法院签署区域司法协作备忘录,开启司法共建模式;渭南中院与山西省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河南省郑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联合签订框架协议,开创黄河金三角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新局面。同时,渭南中院与西北政法大学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科研教育实验基地,推进环资审判理论与审判实务研究。
积极创新司法宣传,奏好全民共建“交响曲”
“赚钱发财无可厚非,但以破坏生态环境来谋取私利,就是犯罪。”这是渭南中院以真实案例为素材拍摄的微电影《沙痕》的台词。电影一出,倍受关注,“学习强国”等多家媒体平台转播。
渭南法院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平台,全方位打造环资审判文化矩阵;深入企业、社区、校园、村镇开展普法宣传,在文化休闲场所设立普法基地、普法长廊,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日常;组织“秦岭环保志愿行”活动,深入宣传秦岭“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意义;借助网络直播、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等形式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
2021年2月23日,韩城法院龙门景区旅游巡回审判点正式运行,成为继党家村、古城、司马迁祠、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之后的第五个审判点,旅游巡回审判网络不断加强。2023年3月1日,韩城市法院环境资源保护法庭挂牌成立,标志着渭南生态环境司法保护迈上新台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