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热播剧《人生之路》收官,收视飘红,叫好声一片。的确,《人生之路》置景道具、服装化妆、演员的表演、导演镜头的运用等都是可圈可点,故事也脉络清晰,足够打动人,对观众具有一定的追剧的粘性。然而,除了被广大陕西人特别是陕北清涧一带的乡党们诟病很多细节失真,例如点满红烛的誓师大会,任意狂飙的自行车,李沁夸张辣眼的下拖拉机动作之外,编剧在整个剧情的设计上也很让人诟病。
(资料图)
先说说男一号高家林。在去上海之前,在苦难的高家村,高家林屡屡被生活按倒,这也并不稀奇,又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人生的打击总是不期而至,所以才有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七八这样的说法。可是关键在于“不期而至”这个词。高家林的磨难并不是不期而至的,而是准时准点,如约而至,招之即至的。
高家林金榜题名,即将开始美好的大学生活的时候,录取名额被顶替,回了家,第一次当了农民。
■ 《人生之路》剧照
不久,心怀愧疚的村主任高明楼就安排高家林当了一名民办教师,高家林对此心怀感激,也分外珍惜。经过他的努力,在优秀民办教师荣誉的加持下,恰逢一个转正机会,转为公办教师,改变农民身份,吃上编制饭几乎是板上钉钉,突然就因为班里一个小男孩不知所谓地在马路上乱跑还怎么叫也叫不住怎么追也追不上以至出了车祸而失去了转正的机会,云端跌落尘埃,第二次成为了农民。
这还没完,为了巴结高家林当上了劳动局局长的叔叔,高家林被别有用心的马占胜安排进了县政府当上了通讯员,经过高家林的努力,通讯员的工作成绩斐然,得到了县长的特别夸奖。此时,通讯组的组长要高升,眼看着高家林就能升任组长。前途一片大好,却被人实名举报身份不合法,再次失去工作,再次云端跌落尘埃,他第三次成为了农民。
■ 《人生之路》剧照
编剧想要表现高家林在苦难生活中的挣扎,每一次都是在即将成功的最后一刻被打出原型,打回原点,直到他第四次小说获奖离开黄土地到上海去领奖,才算是真正地逃脱了宿命。这一次,终于,高家林,还有所有观众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他再也不用回到农村与锄头为伴,完成那个死循环了。
这样的设计有问题吗?看似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这样的高频设计实则太过刻意,人为痕迹太重。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就是不高级。
人生之路真的是这样的吗?就像是一个溺水的人,每一次从水中冒头,都会有一支木棍准确敲下,时间精准,力度刚好。可是生活的本身是复杂圆滑的,它绝不会“精明”到你每一次挣扎到最高点给你以打击。生活的打击总是不期而至无法预料的,是缓缓的,或是急切的,唯独不是如《人生之路》的剧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有规律的律动。
剧中的设计符合剧情的需要,符合矛盾的要素,符合大喜大悲大开大合,完美得挑不出毛病,但唯独不符合人生,不符合生活。它不圆润不生活,疙里疙瘩,生硬地制造着高家林人生磨难的高潮点。这种虚假的人为的规律的甚至是小儿科似的设定无法与现实世界的人生匹配。
■ 《人生之路》剧照
那么问题也来了,小说《人生》中也是这样的情节设计,高家林失去了民办教师的资格变成了农民,马上要去南京和黄亚萍双宿双飞之际被人实名举报失去了公职,进而也失去了去南京的机会,只能回家重新当农民。这样的情节在小说中很自然流畅,为什么在电视剧里却走样了呢?
原因一在于频率,小说中是两次,电视剧中安排了三次,其次在于编剧给这样的命运转折附加了很多“强情节”的内容,比如高家林在失去民办教师工作之前刚好马上就可以转为公办教师,再比如被实名举报之前正好组长要高升,高家林要升任组长。这样的设计,突出了“强情节”的要素,表面上矛盾更尖锐,故事更紧张。而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也正是这样的所谓编剧技巧使得剧作变得虚假刻意,人为痕迹明显。
除了情节设置的刻意外,剧中所有的人物都是开挂的人生,抛去主角光环,所有的人物在他们的人生之路上,在编剧的笔下都是顶着光环的不死之身。
高家林的人生之路不停地遇到他的贵人。高中的班主任瞒着他帮他在全国性的杂志上发表文章,又离开了教职成为了高家林的顶头上司,高家林被贬回村,老师又骑着自行车追到乡下鼓励他要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到了上海,素不相识的报社主编又对高家林大加赞赏,破格把他录入了报社,并对他一路加持,成为名记,成为杂志主编。此外,他遇到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是好人,都在帮他,从陈方明到聂文成到姚阿姨,每一个人都是围绕着高家林服务于高家林的工具人,我们只能说,高家林的人生是何等幸运,幸运得是这么的不真实。
再说说金子一样的女孩刘巧珍。一个小学都没有毕业甚至不知“采风”为何意的半文盲,思想却远远地超越了她的文化水平的局限,她对事物的认知,对人的看法,对自己人生之路的选择,都完全不受教育水平和眼界的限制,她很完美。第一次当保姆就得到了出了名难侍候的阿婆的特别喜爱,甚至还得到了阿婆的遗产,开面馆红火,承包食堂也是今天决定明天就能成功,十几个帮工从天而降;想成立公司也就是嘴巴里考察了一次就坐进了办公室开始办公了,巧珍是被命运眷顾了,所以走上了快车道吗?巧珍想干一切都能成功,没有磨难,没有纠结,更不可能失败。即使承包食堂出了问题,依然可以回去经营面馆,开公司,事业想怎么成功就可以怎么成功。
■ 《人生之路》剧照
编剧因为剧情的需要,不给刘巧珍设置任何磨难,甚至忽略了人生的本来面目,任由巧珍开挂。巧珍到了上海之后的人生跟高家林在高家村挣扎的人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是一个顺风顺水一个频受挫折,但其实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就是在他们的那一段人生时光里,编剧为了剧情需要,可以任意的安排,完全不用考虑现实,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编剧说了算,编剧扮演了一个任性的上帝的角色。
的确,编剧无所不能,她可以为了让高家林更深入地介入到刘巧珍的生活中,任性地安排马栓去领盒饭,安排没考上大学没读过啥书英语基础几乎是零的高双星留校考上研究生考上公务员,当然,这样的事情并非没有,只是,不常见,不典型,缺乏了那么一丢丢的说服力。我们不得不感慨,这样的人生实在太美了,美得随心所欲,美得光芒四射,美得普通的你我都不敢看。
■ 《人生之路》剧照
可以说,这个故事并不尊重故事里的人物,更不尊重他们的人生。整个故事并没有脚踏实地地扎扎实实地踩在陕北的黄土地上或者踩在大上海的柏油马路上,它都没有,它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地表演着我们普通人看不懂也无法共情的人生,这是一条浮于云端的人生之路。
当然,值得肯定的是,《人生之路》依然很好看,有些情节像是从黄土地里开出来的鲜花,闪着质朴的纯粹的人性之光。很多省份的创作者都非常羡慕陕西,因为陕西是最不缺题材的,从古到今,有很多厚重的作家,也有挖不完的题材,讲不完的故事。可惜的是,从《平凡的世界》到《人生之路》,都不是土生土长的陕西制造。鉴于创作者并不了解陕西,所以作为一部纯粹的以陕西乡土为背景的本土剧,有时细节失真,“串了味儿”,串上了一股嗲嗲的上海味儿和一丝不那么明显却也无法视而不见的魔都优越感。这不得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期待影视陕军能潜下心来,挖掘陕西题材,打造精品,把陕西故事原汁原味地通过各种影视手段推介给全国的观众,让更多的人了解真正的陕西,了解并爱上真正的陕西制造。
作者 | 朝颜 | 陕西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