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不懂陕北,就不知华夏,在榆林有家宝藏博物馆朔方博物馆,收藏、陈列了陕北地区自然演变的见证物,和人类文化的遗存物等二万余件珍贵藏品。以历史年代为主线,主要展出远古时期陕北地区的动植物化石,石器时代的各种文化类型遗留物,以及夏商周至明清时期的历史遗留物等,突出反映了陕北地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历史特点。
早在新石器时代,陕北地区就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神木石峁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是迄今发现中国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东亚地区保存最好的早期宫城,同期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而在朔方博物馆里有一件珍贵的陶器陶鼓——它被称为远古走来的精灵,向我并不是寂静无声的,除了风吹泉涌、鸟鸣虫嘶的天籁之音外,原始人还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乐器。尤其是鼓,用来节制诸乐,被视为众音之长。鼓在后世的发展也最为昌盛不仅类型众多,而且历久不衰。
那它究竟是如何使用的,又是如何被奏响的呢,朔方博物馆的陈彦讲解员告诉记者,鼓颈上口周围的乳钉是便于蒙扎鼓皮,长颈下方靠圆腹处,左右安有耳,便于“表演者”挎在腰间拍打,圆腹凸出,有利共鸣,鼓下部有一大、三小四个圆孔,这些孔被认为是便于演奏者变换音阶,四个圆孔,按、堵不同圆孔,拍打鼓面时,就会发出不同音响,所谓五音孔调。鼓虽为陶土烧制,但艺术造型大方美观,圆腹部刻有网状纹、篮纹、方格纹,在博物馆中展出的有贝饰陶鼓。
早期的陶鼓可能是受到陶罐、陶盆等容器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因此,在形式上带有陶器的烙印。陶鼓质地坚硬,即使鼓皮、附件等朽烂无存,鼓身却可以保存比较长的时间。在原始社会中陶鼓在歌舞狂欢时能烘托气氛;鼓舞氏族成员们的斗志;进行原始宗教活动时,能召集氏族成员以及和天、地神灵沟通联系。
华商报记者 郝锦龙 编辑 王娜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