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出土文物
(资料图片)
图源:秦公一号大墓公众号
8月31日,经国家文物局审批,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宝鸡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开展的秦公一号大墓陪葬车马坑2023年度考古发掘启动。这是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的第四次考古发掘,计划发掘面积500平方米。
▲发掘现场 图源:秦公一号大墓公众号
秦公一号大墓陪葬车马坑,是秦公一号大墓的随葬坑,1977年发现,全长87.6米、宽20米、深14.5米。200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车马坑进行了初步发掘,发掘深度9米,因为没有保护设施,考古发掘被迫中止。
▲参加人员合影 图源:秦公一号大墓公众号
2007年博物馆改制后,就着手车马坑保护展示大棚的建设工作,在国家和省、市文物局的支持下,2014年完成车马坑保护展示大棚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9年和202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对车马坑进行了两个年度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发掘深度2.5—4.5 米不等,共清理盗洞290多个,出土有金、铜、玉石、骨质器物,及大量动物骨骼、少量人骨、漆皮。目前共出土各类器物 300 余件。其中金器20余件,有虎、方泡、绳扣、叶子、车舆饰、金鸟、管状络饰等。
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为研究秦国车马制度、车马结构以及丧葬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图源:文物陕西
此次车马坑考古发掘区域为博物馆开放参观场所,通过参观,观众可以对考古工作有更多了解,也能进一步激发公众考古的热情,满足公众需求。通过考古发掘过程和成果的展示,对推进宝鸡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发掘往事
时间的指针拨回1976年4月的一天,陕西省雍城考古队在凤翔县八旗屯村一群古墓附近勘探寻找先秦王公墓葬。时任考古队队长的韩伟满怀期待地看着一个个探洞,结果等待他的却是一次又一次失望。他和他的同事们寻找秦公墓已有月余,却一无所获。
与此同时,宝鸡市凤翔县城南5公里一个叫南指挥村的地方,村民靳别信向考古队说起了一件奇怪的事情。离村子不远有一块奇怪的荒地,春夏时节,不管雨水多寡,那里庄稼都长不好,生活在附近的人们对此似乎也习以为常,没人去深究。
这件怪事引起了考古队员们的注意,他们很快去进行实地勘察。经勘察发现,原来,那些没法种庄稼的土块是经过人工夯砸的。“人工夯砸的痕迹……下面有东西!”一位考古队员立刻反应过来。
一探铲、两探铲、三探铲……勘察结果令考古队员们震惊不已。这些夯土来自一个巨大的地下工程,这个四方形的神秘地下工程,竟然足足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
▲秦公一号大墓全景。陕报记者 赵晨摄
整个考古队连夜赶到南指挥村,进行探洞作业。一直打到20多米深,他们才成功探到这个地下工程的底部。直到一些灰白相间的土被挖出,考古队员们通过取样分析认定,这应该就是他们苦苦寻觅的先秦王公墓葬。
一周后,韩伟和同事们测绘出大墓的相关数据,结果既令人欣喜又让人沮丧。毋庸置疑,墓主人的身份地位相当之高,所以才有如此宏伟的规模。然而凭借现有的人力物力,清理完上面的土石方就不知要到猴年马月了。
在南指挥村民兵的帮助下,10年之后的1986年,墓穴和墓道中的填土才被清理完毕。在清理的过程中,一层层平台上的文物将墓主人的身份印证得愈加明晰。
其中两样文物的出土,对于墓主人身份的确定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考古队员们发现了一个刻有290多字篆文的石磬,上面写着“天子郾喜,龚桓是嗣”“高阳有灵,四方以鼐”等字样。通过这一证据,考古队员们初步断定墓主为秦共公、秦桓公之后的秦景公。另外,石磬上的篆文也印证了《史记》上秦人属于华夏族的说法。
随着发掘的不断深入,考古队员们在古墓第三层平台的中间发现了一座巨大的椁室,内有柏木椁具一套。一条条柏木垒成一座座长方形木屋,它们之间还有门相连接。
这种特殊的墓葬形式叫作“黄肠题凑”,在当时只有周天子才能享用。面对这样一个“意外”,韩伟在论文中写道:“墓主秦景公藐视奴隶社会之法典,公然采用了天子葬仪,给我们提供了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一套上古葬具。”
▲构成“黄肠题凑”的柏木枋。陕报记者 赵晨摄
那时,考古队员们似乎触碰到了一个最真实的秦景公。
秦景公治理秦国长达39年,在东方各国之间纵横捭阖,将秦国势力不断推向中原。也许,“后子孙饮马于河”的决意扎根在每一代秦国王公的心里。
规模宏大的秦公一号大墓对于我国考古学界意义非凡。尽管秦公一号大墓里面存在247个盗洞,但它仍然有3500多件文物出土。其中出土的大量玉器、青铜器,颠覆了历来认为的“秦国生产力落后”“秦国奴隶制统治薄弱”等观点,为学术界重新认识秦国历史,提供了极为关键的依据。
▲ 陶罐,1986年大墓出土
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
秦公一号大墓距今2500余年,墓主人为秦始皇的先祖秦景公。二号坑(车马坑)编号为M1K2,位于大墓东南方。
一、形制结构
车马坑位于秦公一号大墓东墓道南,二者间距65米。陪葬坑平面形状为“凸”字形,根据勘探资料,陪葬坑深14.5米,坑体西段约6.6米长的部分较浅,可能埋藏有禽类动物;东段较深,有2道宽度1米的东西向隔梁,将其分割为宽度不同的3条巷道,巷道内放置车马等陪葬物品。
陪葬坑内发现大量盗洞,总数达283个。盗洞时代从秦末延续到明清时期,有多组盗洞存在打破关系。大多数盗洞通到坑底,少数盗洞半途废弃。由于时代久远,盗洞填土密实、坚硬,夹杂有金、铜、玉石质器物,以及大量动物骨骼、少量人骨、陶片、建筑材料等。动物骨骼经鉴定,种类有马、黄牛、羊、狗。
二、出土器物
出土器物均为盗洞出土,有金、铜、铁、玉石、陶等多种质地,除铜钱、铁䦆头是盗掘时的遗物外,其余均为陪葬坑中的器物。
出土金器10件,器形有虎、金泡、牌饰、绳结等。
▲组图来源:秦公一号大墓公众号
出土铜器有119件,器形有带钩、铺首、镞、绳结、坠、铜泡等。
▲组图来源:秦公一号大墓公众号
出土玉石器99件,器形有璜、鱼、圭、绳结、环、玉饰等。
▲组图来源:秦公一号大墓公众号
秦公一号大墓二号坑出土文物材质丰富器形多样,还有铁器、陶器、蚌器等。二号坑的规模超过其他已发掘的秦陵墓陪葬车马坑,此发掘工作将有力推动秦陵墓车马坑及陪葬制度研究。
文|综合自秦公一号大墓 陕西日报
图|秦公一号大墓公众号 陕西日报 文物陕西 考古中国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
审核|方天戟
标签: